什么类型的职业未来会比较安全呢?
接下来说点正能量的。
什么类型的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比较“安全”呢?
牛津大学的报告也给出了答案,200多个被人工智能取代概率很低(低于30%)的工作,可以归位三种类型。
第一类: 社交智慧型(social intelligence)
你的工作需要和各种人沟通,找资源,协调关系,平衡各方利益,这里面融入了很多社交智慧,那么它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就相对“安全”。
比如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心理咨询师,仲裁和调解员(比如居委会大妈),育儿嫂,保姆,导游,运动教练,公寓经理,警察,城管,社区服务人员,社工,财务顾问,经纪人/代理人,零售店一线主管,采购员,人力资源经理等等,这些都是社交智慧型职业。
人和人沟通,3分聊内容,7分聊气氛,让机器代替人沟通,怎么聊气氛?
让不同的人,用相同的条件和同一个人聊合作,有人能聊成,有人聊崩了,这就是社交智慧型工作的特点。
最简单的道理,你和Mike加上微信几个月没说过话,现在想和他谈个事,你是不是得先找个切入点,去他朋友圈点个赞,问候下嫂子,吐槽下儿子的作业,让对方觉得和你同病相怜,先拉进关系,然后再进入主题?
你这让机器怎么学?
居委会大妈调解邻里关系,张家长李家短,你说这个过程怎么编码?怎么流程化?
怎么给机器“喂”数据?
这些“人本位”的工作,里面掺杂了太多不确定性,太多不可预测性,机器学不去。
第二类:创意型(creativity)
你的工作需要灵感,需要创意,或者需要根据用户的想法研发改进产品,这里面融入了很多人文的表达,不管是情感还是科技,那么它就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类想出一个点子,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去实现,可能人工智能在实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人工智能不会自己产生一个新点子或好创意,因为它没有内驱力做这个事,这就是人和机器的区别。
比如,你可以在B站上看到很多AI模仿音乐家风格的作曲,但是它没办法创造出一个新流派。
程序猿,摄影师,市场经理,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画家,插画师,音乐家,雕塑家,音乐编曲等等),作家/编剧,舞蹈编导,医学家,金融分析师,数学家,平面设计师,精算师,制片人/导演等等,这些都是创意型工作。
说到艺术家,再多聊几句。
并不是说人工智能代替不了艺术家,而是目前的社会形态决定了,人们不想让机器代替艺术家。
纽约大学一个教授编了个小程序,专门模仿巴赫作曲,用这个小程序一天可以写出5000首《咏叹调》。
毫无疑问,这是任何一个人类音乐天才都不可能做到的。
教授找了一些巴赫的乐迷,把这些曲子放给他们听。不明真相的乐迷都惊呆了,说以前从没听过这个曲子,真好听啊。
这个教授很有意思,他又找了现代音乐家写的曲子,然后把机器写的曲子,和巴赫的曲子,三个放一起,让乐迷猜,哪首曲子是谁写的。
结果,被票选出最像巴赫的曲子是机器写的。
既然机器写的曲子比大师更像大师,为什么艺术家在未来不会那么容易被取代?
因为我们生活在人文社会,自由意志和灵魂对人来说至关重要。
机器谱的曲再好,你也不会成为机器的乐迷,因为机器没有灵魂。
但是,再过几百年就不好说了。
如果真的迎来了《未来简史》里描写的数据时代,那么这个曲子是人写的还是机器写的,对那时候的人来说就不再重要。
第三类:感知操作型。
你的工作需要很多非标准化的精细操作,面对的情况经常是动态的,复杂的,迅速变化的,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也是比较“安全”的。
比如牙科医生,全科医生,急救医务人员,注册护士,美发师,美容师,电工,消防员,潜水员,飞行员,航空工程师,救护车司机,船长船员,考古学家等等,这些都是感知操作型工作。
这类工作很难被机器代替,因为需要随机应变,100个客户有101种需求,遇到的情况可能瞬息万变,他们要根据情况做判断,并且采取一些精细的专业操作,这是机器无法胜任的。
说到考古,有个现象非常有意思。
对于80后90后来说,考古绝对是个冷门专业,但是最新统计的“00后最感兴趣的十大文科专业”里,考古排第三。
这里面除了00后这代人的心理特征以外,不排除也考虑到了未来人工智能对职业的替代性。
起码按照目前的认知,没有人会弄个机器人代替人考古,考古的情况很复杂,需要精细操作,机器无法胜任。
再说了,也没有那么多古可以考,研发个考古机器人花几千万美金,代替几个人去考古,这个买卖怎么都不划算。
本文地址:https://zige.gx.ink/xinwen/rencai/184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天信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中心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本站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分享信息的目的,如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