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精华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准则规范,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职业道德精华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1、公忠为国的社会责任感
公忠为国就是要求一个人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公忠为国既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例如,孟子提出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处世原则。作为官员,许多人不仅在其位要谋其政,而且还要求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些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前仆后继,舍身取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
2、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古人要求人们无论做何事,务必尽心竭力,即使从事最平凡、最普通的职业,也要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孔子将敬业称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虽然庄子的《庖丁解牛》最初是从养生角度去论述的,但从职业角度看,庖丁对自己工作的诚信专一是其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重要因素,使其成为古代“匠人”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供奉的神明。如唱戏的有梨园神,染布的有梅、葛二圣等等。另外,也有许多恪尽职守,造福于社会、为后世称颂的人物和事迹,这些人物成为后世的楷模。
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忍受宫刑之屈辱,历经十九年,写出了鸿篇巨著《史记》;李时珍为撰写《本草纲目》,亲尝百草,走遍了千山万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3、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拼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自立、勇于革新的传统精神。例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都与当时的官员励精图治,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精神分不开。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华儿女才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华夏文化,并历久弥新,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以礼待人的和谐精神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仁者,爱人”,不仅要求执政者要“仁民爱物”、“利民”、“富民”,坚持“民为邦本”,同时也要求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从“爱人”出发去处理人际关系,达到“人和"。“仁”的外在表现之一是“礼”,具体要求是以“礼”待人,人们必须知礼、守礼,以礼为基础,立身处世。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荀子把“礼”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强调“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儒家“仁”、“礼”思想中所包含的爱人、尊重、同情、恭敬等思想观点,对从事具体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将这些思想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引人到职业活动中,贯彻在具体的职业行为中。如“童叟无欺”一直是中国古代商德的一条重要规则。
5、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和做人规范之一,也是职业活动的主要准则。孔子把“信”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强调“民无信不立”。在他看来,国家朝政如果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就站不住脚。不仅如此,普通百姓也同样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公沙穆的人请人帮忙去卖自己的病猪肉,并对那人说,“如售,当告买者言病,贱取其值,不可言无病,欺人取贵价。"结果那人在卖猪肉时,未说实情,仍然收取高价。公沙穆知道后,找到买主,说明情况,退回全款。
6、见利思义、以义取利的价值取向
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传统美德,包括以道义为先、义利双行、重义轻利、与人以利等不同层次。孔子提出“见利思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主张“以义取利",公利、道义至上,个人次之等思想。长期以来,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在中国传统商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备受商人推崇。《唐国史补》记载:“宋清在长安卖药,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当时,有
“人有义声,卖药宋清”的歌谣。
本文地址:https://zige.gx.ink/xinwen/zhishi/1848.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天信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中心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本站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分享信息的目的,如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